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航運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結合愈加緊密。
11日在上海臨港舉行的第三屆“新時代 大航海 強國夢——智能航運與新基建”峰會上,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姜明寶在致辭中表示,要發揮智能航運、新基建作為交通強國建設試點項目的作用,打造一批有特色、科技含量高、標志性強的交通強國建設示范帶動項目,構建多方共同參與的智能航運和新基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
智能航運和新基建發展是基礎設施、運輸工具、運輸服務和監督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也是交通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2019年5月,交通運輸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智能航運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突破一批制約智能航運發展的關鍵技術,成為全球智能航運發展創新中心,并分階段規劃未來30年遠景目標。
今年,交通運輸部相繼出臺《關于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內河航運發展綱要》等文件,再次強調智能航運發展的意義,提出逐步應用智能船舶,引導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堆場庫場改造,推進電子單證及業務在線辦理、危險品全鏈條監管、全程物流可視化等具體目標。
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國際海事組織海事親善大使徐祖遠今日表示,“新基建”將賦能航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智慧港口、智能船舶、第四方物流等智能航運領域降低溝通、人力及管理成本,解決信任評級難題。但也要認識到,航運數字化面臨著缺乏相應法律規范、行業間利益合作缺乏保護、數據安全有待完善、各地航運信息化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和挑戰。
對此,他認為,未來要推動數據資產法律法規和價值評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航運界)構建可對接的統一標準,并一體化規劃新基建和智能航運發展。
而在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看來,智能船舶是未來船舶的新技術革命,而且并非幾個科研項目就可以解決的大系統、高技術、長周期工程。
“我國要緊抓住機遇,‘彎道超車’建設造船強國。強化智能船舶科研項目總體設計、多系統研發并進,以智能船舶為抓手,拉動我國智能配套設備發展,突破配套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同時,要重視智能船舶系統、傳感器、船用智能設備海上試驗測試與研究?!绷种覛J說。
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副主任宋溱則談到了北斗系統在智能航運中的運用,“比如北斗可以提升港口碼頭和航運基礎設施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進智能船舶技術應用,還能加強智能航運技術創新、加快船舶智能航行保障體系建設等?!彼f,時至今日,我國遠洋海運船舶導航定位設備仍以 GPS為主。他們目前正在啟動建設基于北斗的全球海上航運應用示范工程建設,推動全球海上航運領域應用北斗系統。
今日會上,還發布了《長三角智能航運發展報告(2020)》,并舉行《推動臨港新片區智能航運產業發展合作框架協議》(下稱“協議”)簽約儀式,協議顯示將從四個方面展開合作。比如,在加強智能航運發展政策與制度創新方面,依托信息化手段推動長三角港口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圍繞智能航運產業的前瞻發展需要,統籌5G、標識解析等通信基礎設施和航運基礎設施的規劃布局和支持政策;在打造智能航運示范場景建設方面,指導基礎電信企業開展船舶制造、智慧港口等區域的5G全覆蓋,支撐5G+智能船舶技術和智能化航運基礎設施在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示范應用,建立智能船舶、智能航保、智能監管等智能航運試驗、試點和示范環境條件等。
相關鏈接